(资料图片)
5月3日晚上8:00
消化科医生、主任医师李博
分享《胃靠养,肠靠清——
适合中国人的肠胃慢养法》
点击下方预约按钮,预约直播
不久前,梅兰芳将被AI复活的消息,登上了微博热搜。
视频中的他,一身长袍,手持摇扇,容貌依旧如年轻时俊美。
提起梅兰芳,很多人想到的是“著名的京剧大师”、历史上的“一代完人”。
而回顾他的一生,从资质平庸到家喻户晓,他的成功,却并非意外和偶然。
出生于梨园世家,本可以沾光偷懒,偏要勤勤恳恳。
青年时名利双收,却愿屈尊降贵,扶持不如意之人。
老年时本该安度晚年,却为国远渡重洋。
他下到人生的每一步“错棋”,都成为后人敬仰的绝笔。
梅兰芳的一生仿佛验证了一句话:从未当过傻瓜,永远成为不了聪明人。
1894年,梅兰芳出生在北京李铁拐斜街上的一个四合院中。
这一天,因为他的到来,梅家老小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这个梨园世家的手艺,终于可以传承下去了。
然而,天不遂人愿,随着梅兰芳的成长,全家人都对他大失所望。
八岁时,小梅兰芳正式开始学戏。
那时,学戏都是靠老师口传心授,但是没想到,最简单四句老腔,教了几个小时,小梅兰芳依旧不得要领。气得老师直接拍桌子走人,临出门前,留下一句:“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吃。”
经此,家里人也放弃了对小梅兰芳的严加训导,只希望他以后能在戏台打杂,干一个安稳行业就行。
作为戏曲名门的后代,小梅兰芳本可以沾祖上的光,做一个不用唱戏的“聪明废人”。
可他偏要走唱戏这条苦路。
为了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,他付出了超出于常人的努力。
别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,他早已起床学习唱戏,别的孩子在嘻笑打闹时,他强忍着疼痛,劈叉下腰,练身段。
无论严寒酷暑,院子中扎马步,吊嗓子的身影,也从未有过一天缺席。
小梅兰芳坚持做一个专注唱戏的“傻子,却”依旧没得到众人的肯定。
当他与同学同时登台时,人们夸赞王慧芳的天资聪慧,对朱幼芬的嗓音感到震撼,反观梅兰芳,只剩下频频摇头。
被放弃的小梅兰芳,却没有放弃自己。
为了将眼睛练得有神,他开始每天抬头看天上的鸽子,用尽目力去辨别它们的区别,日子久了,那双眼睛竟然变得如一汪清水般,波光粼粼。
1904年,年仅10岁的梅兰芳首次登台演出,惊艳了一众听众,也让他在京剧圈展露头角。
梅兰芳曾说:“我是个笨拙的学艺人,没有充分的天才,全凭苦学。”
他的成功,靠的并不是天赋异禀,也不是时来运转,只是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,坚持着做同一样事情,然后,静待花开。
所有大智慧的背后,都是坚持做一个傻子。
有的人,为了利益不择手段。
而有的人,宁愿自己吃亏,也渴望为他人遮风挡雨。
前者往往是利尽人散,而后者看似吃了表面的亏,却结下了善缘。
那些懂得笑着吃亏的,才是真正的聪明人。
20世纪20年代,齐白石初到北京,因画风与当时长安城画学观念颇存龃龉,又因木匠出身,当时,许多文人墨客大肆嘲讽他:画出来的画俗不可耐,难登大雅之堂。
有一次,齐白石去参加一个大官的应酬,周围的人见他衣着朴素,不但没有人理睬他,甚至有个人因为不经意间碰了一下他的衣角,便露出满脸嫌弃。
受辱的齐白石默默退居角落,期盼着这场宴会赶紧结束。
这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梅兰芳看到了这一幕——
他故意赶到齐白石面前,弯下身子见礼,在众人吃惊的眼神中,郑重地向他们介绍:“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,是我的老师。”
当时的梅兰芳已经声名鹊起,本不用趟这趟浑水。
可他因为爱惜人才,宁愿屈尊拜一个名气不如自己的人为师。
他的真诚也换来了齐白石的倾囊相授,在齐白石的教导下,画作日渐精进,最后更是一画难求。
有一天,一家小报上突然刊登“艺人梅兰芳卖画”的报道。
梅兰芳知道后,十分吃惊,随后便是满腔怒火,很明显,有人借他的名义,卖假画,赚取不义之财。
他下定决心,要把这个人给找出来。
但是,当看到盗版画后,他发现此人是个可塑之才,他非但没有追究对方的责任,反而资助对方继续学习。
梅兰芳的慷慨轰动京城,伴随他的好名声。大家对他的画更是供不应求。
无独有偶,
1956年,梅兰芳收到一封来自侠妓小凤仙的来信。
初次见面,他得知小凤仙所遭受的苦难,经历的波折。于是,告别之际,他不但对小凤仙赠款相济,而且还为她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梅兰芳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竭尽善意,看似吃了亏,却拥有了一份真挚的友谊。
生活中有些人的善意是故作的姿态,是摆在利益两端衡量后的结果。
这种算计一旦被发现,反而会反噬之前的好口碑。
而真正的善良就像汩汩泉水,清澈爽甜,解渴每一个所需之人。
梅兰芳的善意,哪怕只有一面之缘的人,也会毫不吝啬地赠予。
因为淋过雨的人,总想为别人撑把伞。
对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伸手扶一把,梅兰芳看样子是个软骨头好脾气。
但其实也有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于梅兰芳而言,这二字就是国家。
20世纪上半叶,中国处于急剧动荡的时期,在外国人眼里,传统文化如同一个“大杂碎”般混乱不堪。
也就是这时,梅兰芳毅然带领剧团团员前往美国,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演出。
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梅兰芳是为图名利,
对此,巨商李德纳曾略带嘲笑地对他说:“美国眼前正闹着经济衰落的风潮呢,这时候去,你根本赚不着钱!”
梅兰芳听后,并没有反驳,他早已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。
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是京剧大师,他不需要再为增添自己的名气绞尽脑汁。
但是为了改变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看法,他甘之如饴。
幸运的是,他成功了。
京剧传到美国,一下子引起轰动。
许多观看演出的洋人啧啧称赞,甚至成为了京剧迷,要拜梅兰芳为师。
他的名字登上《纽约时报》等美国主流报刊,连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都对梅兰芳仰慕已久,自称在拍摄间隙,经常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录像,对他独特的表演艺术相当钦佩。
最重要的是,曾几何时,洋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腐朽生锈的大机器,所有文化都是暗淡腐败的。
但梅兰芳的宣传,像一阵新风,吹走了歧视的眼色,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正当梅兰芳未来可期时,一年后,日本的战火侵袭了中国。他义不容辞地回到了祖国。
九一八事变后,梅兰芳亲自设计、创作《抗金兵》、《生死恨》等戏曲,来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。
戏中,结局是完美的,而戏外,却是大半个中国沦陷了。
此时,日本人急需一个人来为他们粉饰太平,拉拢人心。而京城第一名角梅兰芳,成为他们的首选。
日本人一再要求梅兰芳上台演出,但是他每次都以年纪大,已经不唱戏了为由婉拒了。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,作为一个旦角,他甚至留起了胡须。
日本人见唱戏不成,又邀请梅兰芳演讲。
为了躲避上台,他决定打伤寒针生病。打两针就能到39摄氏度,但为了保险起见,他打了三针,而这差点让他有生命危险。
第二天,他烧得意识不清,连床都下不来了。
日本人见梅兰芳病得如此重,也就打消了念头。
梅兰芳的大义行为直到今天还被传颂,甚至被写进了课本。
孟子说:“吾善养浩然之气。”
舍名利而成大义,在当时看来,也许是一种蠢笨。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名人富人不少。为人铭记的却是这些笨人!
真正“聪明”的人,从不随波逐流,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,而是坚守本心,有着正确的三观,以及毫不妥协的原则。
世界上有很多人,看似很聪明,喜欢找各种各样的捷径,来获得想要的一切。最终却一无所获。
而有些人看似很笨,却坚持不懈,懂得怜悯,恪守本心,他们的人生虽然不平坦,却走的异常顺利。
《菜根谭》记载 :“大聪明的人,小事必朦胧;大懵懂的人,小事必伺察。盖伺察乃懵懂之根,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。”
梅兰芳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不要在意眼前的须臾小利,没做过傻瓜,永远成为不了聪明人。
作者 | 兮颜,一个致力于赚钱的大学生。
主播 |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▼最近微信改版
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“十点读书”
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