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行先试 不畏艰难向山海
2023-07-07 16:09:07 中国教育报

1.《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个好典型——山东省平度县教育工作考察》,1988年1月26日


【资料图】

本报记者朱世和高文元鞠庆友张增伦李国早

我国农村的教育,基础在乡镇,关键在县。平度通过“三教统筹”、协调发展,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。

2.《中国教育:艰难与希望》,1989年3月18日

本报记者郭振友陈亦冰杨松

面对教育战线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,本报记者多角度思考中国教育的困难与前景,呼吁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。

3.《功垂千秋——我国亿万人民十年集资兴学记》,1990年12月11日

本报记者曲克基鞠庆友杨松王子英杨建业

集资兴学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,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热情,全国多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。

4.《田野的呼唤——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纪实》,1992年3月3日、5日、7日

本报记者曲克基郭振友杨占苍汪祺军陈宝泉王镛

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,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,植根于八亿农民,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。

5.《天津商学院与社区联建学生生活区》,1995年10月2日

本报记者唐景莉张宝敏

天津商学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,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,闯出一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路。

6.《咬定青山不放松——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》,1996年6月10日

本报记者苏婷

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之时,湖南汨罗大力推行素质教育,迈出了坚定的步伐。

7.《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——记坚持走“太行山道路”的河北农大教师群体》,1996年9月6日

本报记者翟博

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“太行山道路”,优秀教师群体送科技进山,助力科教兴国、教育改革、人才成长。

8.《希望之路——烟台教改实验区实施素质教育纪实》,1997年8月29日

本报记者张玉文

作为全国第一个教改实验区,烟台先行先试、改革创新,将素质教育从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
9.《为四十岁做准备——山东省高密一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纪实》,1999年11月27日

本报记者刘堂江鞠庆友通讯员毕唐书李振村

高密一中以“为四十岁做准备”为校训,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,培养能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。

10.《丰宁之路——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域教育发展纪实》,2001年7月28日

本报记者杨占苍《河北教育》记者马贵明

河北省丰宁县探索县域统筹办好基础教育的经验,对我国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
11.《毕业时告诉学校:你的思想成长了吗——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“德育答辨”纪实》,2005年7月1日

本报记者杨晨光

德育答辩是一种思想的总结和展示。北理工不断创新德育答辩形式,形成了完整的德育培养体系。

12.《燕山深处的教育变革——河北省承德市以学区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》,2007年1月5日

本报记者安俊芷杨占苍特邀通讯员马贵明

河北承德大胆革新教育管理体制,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,全力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学区建设热潮。

13.《职教“航母”的聚变效应——河南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》,2007年8月6日

本报记者刘琴陈强张玉文

职教集团以城带乡、以强带弱,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,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新模式。

14.《加大投入改造21所薄弱学校四种模式使优质“软件”流动起来邯郸三年打造无择校城市》,2009年11月6日

本报记者杨占苍刘华蓉

义务教育实现“普九”后,社会出现择校热。“学区建设”是解决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效办法。

15.《一体化全覆盖——成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》,2009年11月10日

本报记者李曜明翟博

教育要先行先试,为城乡一体化提前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,提供更多的优质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。

16.《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系列报道》,2009年12月14日至19日

本报记者蔡继乐赖红英

广东省推行“零学费入学,零距离上岗”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,实现劳动力转移脱贫。

17.《孩子在哪上学家长不用操心——看辽宁盘锦25年来如何杜绝择校》,2010年3月22日

本报记者刘玉

25年来,辽宁盘锦城乡学校乐观地坚持着他们自己的理念:怀平常心,做平常事,情系教育均衡。

18.《变职校“一头热”为校企“两头甜”——河北省邢台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纪实》,2011年3月22日

本报记者杨占苍

职业学校与企业交流沟通制度化、常态化,促进职业学校开放办学,主动对接市场需求。

19.《“这是一件挖穷根的大好事”——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采访纪行》,2011年6月21日

本报记者王亮

以“能力”救助为核心要素,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,变“输血式”扶贫为“造血式”扶贫。

20.《改革让农村校绝处逢生——山西省晋中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访纪行》,2012年3月5日

本报记者李曜明张婷禹跃昆

山西晋中以“四化两改三保证”为抓手,创立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“晋中模式”。

21.《打造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——江苏省盐城市治理中小学择校采访纪行》,2012年6月5日

本报记者翟博张以瑾张学军

江苏省盐城市采取政府统筹、综合治理的方式,走均衡发展、内涵发展之路,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
22.《跨越千里的支教传奇——江苏省江阴市坚持十多年支教山西吕梁纪事》,2012年6月13日

本报记者蔡继乐高耀彬陈瑞昌

凭着对革命老区的朴素情感,江阴市先后向吕梁地区派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,同时也接收并培训了一批批来自吕梁的教师。

23.《农校助我们提前奔小康——邢台农校帮扶岗底村致富的故事》,2013年1月4日

本报记者李曜明

把学校设在农民家门口,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,农民农忙时下田,农闲时上课……农业职业学校在农村找到了位置。

24.《搭建“立交桥”职教快步跑——广东佛山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采访纪行》,2013年5月29日

本报记者李功毅蔡继乐高毅哲

搭建职教“立交桥”,对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,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
25.《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》(上中下篇),2014年4月1日至3日

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

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《追寻教育的本质》《寻找变革的力量》《在变革中突围》,报道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情况。

26.《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——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》,2014年4月16日

本报记者周飞储召生俞路石俞水

合肥学院砥砺十年,立足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国际化”办学定位,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。

27.《波澜壮阔的世纪工程——解析教育现代化的“江苏样本”》,2015年6月26日

本报记者陈志伟赵建春缪志聪沈大雷

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改革,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,是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。

28.“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调查”系列报道,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日

本报记者陈少远赵秀红董少校

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《深水区的突围》《领跑者的追问》《探路者的收获》《前行中的眺望》《上海教改启示录》,报道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情况。

29.“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透视”系列报道,2017年1月5日至7日

本报记者蔡继乐施剑松李澈

中国教育报先后从理念、行动、启示三个维度,全方位聚焦近年来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。

30.《山东教师队伍建设调查》(上中下篇),2017年2月20日至22日

本报记者张婷魏海政

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《跳出编制的“框”》《补齐最短的“板”》《打破管理的“界”》进行报道。

31.《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启示录》(上下篇),2018年5月25日至26日

本报记者禹跃昆缪志聪李大林

中国教育报以《为什么是南通》《向南通学什么》两篇报道,揭示了南通名师培养的经验。

32.《中国农大一场接力45年的“赶考”记》(上下篇),2018年10月23日至24日

本报记者董鲁皖龙柯进高靓

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《千年盐碱滩上的“温饱试验”》《千年盐碱滩上的“小康试验”》,报道中国农大改土治碱、助力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故事。

33.《学生标准化视力低下率3年下降5个百分点——青少年近视防控的“武汉经验”》,2018年11月1日

本报记者李小伟程墨通讯员毛军刚党亚茹

武汉市坚持“政府主导、部门配合、专家指导、项目运作”四位一体,用10年时间创造出近视防控的“武汉经验”。

34.《做有品质的教育——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综合改革纪实》,2019年3月22日

本报记者时晓玲黄鹏举特约通讯员罗剑辉

南海全面提升教育品质,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出新,让学校成为学子成就梦想的地方。

35.《来自国家级贫困县泸溪的教育报告》(上下篇),2019年10月10日至11日

本报记者李伦娥阳锡叶赖斯捷通讯员李茂林倪正松李常

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《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》《乡村振兴,教育为何是“牛鼻子”》,对泸溪破解乡村教育困境进行报道。

36.《为了每一个学生闪闪发光——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实施发展目标教育纪实》,2019年11月14日

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:夏越苏令曹曦冀晓萍崔斌斌彭诗韵执笔:苏令

作为一所农村学校,大兴镇中心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,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。

37.《督导评估提升职教地位,精减专业对接特色产业,严格“三查”倒逼质量提升——“职教崛起”的湖南探索》,2020年10月9日

本报记者阳锡叶赖斯捷李伦娥通讯员陈文静吴秀娟

湖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从“卡脖子”处寻突破,“智造湘军”强势突起,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。

38.《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》(上下篇),2020年12月18日至19日

本报记者禹跃昆龙超凡

山区小市办成了“大”教育,财政穷市办出了“富”教育。中国教育报先后以《瞄准突围的方向》《寻找改革的力量》为题进行报道。

39.《天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透视》(上下篇),2021年8月9日至10日

本报记者陈欣然李澈禹跃昆

近代以来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与天津息息相关。中国教育报先后以《潮起海河边》《津门逐浪高》为题进行报道。

40.《构建一体设计、递进培养的省级标准,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——中高职一体化课改的“浙江实践”》,2022年9月23日

本报记者蔡继乐翟帆蒋亦丰

浙江通过入企调研人才需求、重新审视职业能力、整体建构省域统筹,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改。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7月07日第34版

相关新闻: